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不少,但是靠谱的不多,对于大部分的回答者而言,仿佛白银价格是固定的,其实历朝历代根本不一样。
汉代银价
以汉代官方银价为例:
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千。(《汉书·食货志》)
这是说,朱提银的成色好,8汉两为1流,价值汉五铢钱1580枚,其他的银子8汉两,价值1000汉五铢钱。
西汉1斤,从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重量可知,一枚等于一斤,称量为247克到250克左右,汉代一斤为十六两,则1两=15.43克或15.625克。
西汉金饼
朱提银1两=197.5五铢钱,它银1两=125五铢钱。
需要注意的是,汉代一直到唐、北宋,白银一直不是流通货币,只是一种贵金属,这种贵金属的官定价格,实际上与实际流通计价的铜钱的“购买力”是直接挂钩的,而铜钱的铸造流通量,哪怕在一个王朝的几百年内,也是不同的。
所以,除了用米价进行约略折算,没有任何可以贯穿2000年的一般等价物,而历史记载的米价又和货币量、地区、丰欠、消费人口直接相关,最多就是个大致判断。
比如:
汉文帝时,粟至十余钱。(《史记·律书》)
今张掖以东,粟石百余,刍藁粟数十……本始中,金城湟中,谷斛八钱。(《汉书·赵充国传》,宣帝时事)
元康四年,比岁丰,谷石五钱。(《汉书·宣帝纪》,宣帝时事)
永光二年,是时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汉书·冯奉世传》,元帝时事)
需要注意的是,汉文帝时行三铢钱,汉武帝后才行五铢钱,而五铢钱铸造了一百多年才280亿枚,在宣帝、元帝时代,五铢钱的货币供应量实在不多,边地谷价便宜,很大成分上来自于“钱荒”,即“钱贵物轻”。
如果按照宣帝时面临羌人战争时的标准,张掖以东的粟价,则1两它银也不过买1石粟罢了。
汉制,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为120斤,则汉代一石粟相当于今天30千克,也就是60市斤小米,根据某电商售价,最便宜的小米1市斤(500克)价格是6.8元。
也就是说,汉代1石粟=408元人民币,当然,这是精小米,古人算一般称量为原粮,还要削掉一定比例,此处先忽略了。
大体上,可知,西汉1两白银=408元人民币,1克白银约为25.5元人民币。
同样的算法,以宣帝丰收时粮价为准。
则1两银=125钱=25汉石=1500市斤小米,则为10200元人民币,1克白银约为661元人民币。
要注意的是,上述价格等于差了25倍,这种数据的差距,在相关记载中毫不少见。
唐、五代银价
唐代用银的记载和考古发现的银饼、银铤不少,不过主要是皇室赏赐和折算“轻货”(体积小、价值高,利于长途运输的货品)顶庸调,使用时也往往是以重量计量,也因此成为一种财富储备。
黄金一斤为饼,百饼为簉,至有百簉。银五倍之。(《南史·武陵王纪传》)这种熔金为饼的储藏财富,这是汉晋南朝以来的传统,只是考古所见的唐代银饼要小得多,最大的约为唐代50两,小的也有10两规制的,可见并没有形成固定形状的银币,仍为“轻货”用。
唐代银饼
至于具体的与商品挂钩的银价,则记载更少,只能以唐之后五代十国的后蜀为例了:伪蜀广政中,凡银一两,直钱千七百。(《续资治通鉴长编》)此时的后蜀也通行的是唐代开元通宝钱的规制,粮价如下:
孟昶广政十三年,是时蜀中久安,赋役俱省,米斗三钱。(张唐英《蜀檮杌》)10斗1石,则蜀国1石米为30钱,五代一斤合596.82克,一两合37.30克。1700钱可换56.67唐石=6800唐斤大米=8116.752市斤大米
某电商平台上,袋装大米500g最便宜的是4.8元,则总数为38960.41元人民币。即唐代、五代十国时1两白银约等于38960.41元人民币,1克白银约为1044.51元人民币。
北宋、南宋银价
咸平中,银两八百,金两五千。(《续资治通鉴长编》)
(景德四年)诏河东路所辞戍兵白金每两直以一千为限。(同上)
(熙宁八年)蜀州。银每两官折二贯三百文足,市价一贯六百文,九年,银每两官折二贯二百文足,市价一贯四百文。
(政和六年)官中支钱此曹,每两请官价钱一贯四百文足。
这是从北宋真宗朝到北宋徽宗朝选取的几个数据,基本上,银价在不断上涨,当然,北宋的货币投放量也不断增加,仍面临“钱荒”。
看看米价:
景德四年,诸路丰稔,淮、蔡间麦斗十钱,粳米斛二百。
熙宁七年,以上等粳米每石为千……中等粳米斗为钱八十五文,零粜与贫民。
政和五年,白米市价为百二十。
真宗朝,1两银子只够买米4—5斛,最多716.18市斤,*4.8元/市斤=3437.664元人民币,1克白银=92.1625元。
神宗朝,1两银子只够买中等粳米2.7石,386.73市斤,*4.8元/市斤=1856.304元人民币,1克白银=49.7668元。
徽宗朝,1两银子够买白米1.16石,139.2宋斤,166市斤,4.8元/市斤=796.8元人民币,1克白银=21.3619元。
南宋的折银价相对稳定,绍定元年(1228年)前,银1两折钱多为三贯三百文。
德祐元年(1275年),银每两一十四贯二百八十五文,银每两价钱七贯三百六十文。
再看米价:
嘉定十六年(1223年),和籴米石,每石计官会三贯七百五十文。
德祐元年,麦每石三贯七百三十。
也就是说,南宋宁宗、理宗时代,银1两,折米1石左右(以纸币会子计价,实际上,白银比纸币吃香),也就是说,1两银子够买米1石,143.23市斤,*4.8元/市斤=687.504元人民币,1克白银=18.43元。
南宋末年,银1两,折麦3.8297石,548.55市斤,京东的小麦粉是3.7元/市斤,即2029.64元,1克白银=54.4142元。
银碗 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之后的计算不少,此处就不赘述了,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严格的学术意义上,并不一定完全准确,因为没有考虑上述几个时代粮食计量单位的“石”和重量计量单位的“石”的具体区别,只是简单计数,同时,没有计量铜币、纸币币值的具体不同,在操作上并不严谨。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来说,已经够用了。
因为,在古代社会,哪怕一个年份,相隔不远的不同地区,由于人口结构、水旱灾害,甚至行政特色,都会带来诸多的不同,在今天我们看起来应该大致均平的物价,在古代社会可能隔着一道山就天差地别,更重要的是,由于物流流通的发达程度,以及货币投放量的不同,也会产生看似匪夷所思的结果,哪怕是离我们更近一些的明清社会,一样如此。
对于现代人最有意义的就是,千万不要把武侠小说和清宫戏里看来的随手几锭银子或甩出一把银票当做古代生活的常态。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
站 长 微 信:chuangyedem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