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新风系统3年,理解了它为啥“卖不动”,用过的人都深有体会
生活百科

使用新风系统3年,理解了它为啥“卖不动”,用过的人都深有体会

我家装了中央新风系统。 在三年多以前,这句话是妥妥的“炫耀”。那时候的新风系统几乎已经成了“生活质量”的代名词,可是短短三年多过去了,为啥市面上就很少见到新风系统了呢? 我的感觉是:大家都变聪明了—— 我使用新风系统三年,骨子里对它是越来越抵触。刚刚入住时偶尔还会开启新风系统,现在在我家几乎就是完全闲置。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天刚好有时间,请让我好好总结一下新风系统没落的7个原因。 .01室外空气质量变好了 回想一下,新风系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呢?答案是十年之前。那时候“雾霾”这个词刚刚出现,很多城市的窗外都终日看不见太阳。 于是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这一类室内净化空气的装置就兴起了:说起来,新风系统由于结构相对复杂,出现的时间要比空气净化器晚一点。 15年前后,新风系统的口碑达到了顶点。那是从那时候开始,“安装新风系统”成了新房装修时的流行词。这种情况持续了四五年,我家的新风系统就是那个阶段安装的。 近两年不用我说大家也能体会到,室外空气质量是越来越好了。 新风系统的作用是:把室外空气经过过滤后,再吹到房间里。现在室外空气质量好了,不需要过滤也很干净。开窗户就能办到的事,何必再打开新风系统费电呢? 更何况,使用新风系统时还面临诸多问题…… • .02换气效果十分有限 我家当初安装新风系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户型通风不是很好。虽然也是南北通透,但不是通厅通卧,所以有时候打开窗户房间里也进不来风。 于是就想装一个新风系统: 新风系统可以主动把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而且不依赖窗户,哪怕没有窗户的地下室,也同样可以用新风系统获得新鲜空气。 ↑别墅地下室常用新风系统换气 但用了两个月后我就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新风系统能够换气不假,但是换气效率要比想象中慢很多。我是因为不是通厅通卧才买的新风系统,可打开新风系统的换气速度还不如开窗户快呢! 有多慢呢?这么说吧: 有时候我家会有客人来,客人在客厅里抽一根烟,房间里就会充满烟味。此时打开新风系统,大概要等上一个小时左右,房间里的烟味才能彻底消失。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用,我爸妈的新房里也装了新风系统。他们的房子是纯阳面的,开窗通风效果比我的还差。在那套房子里,新风系统的换气效果就要比开窗户好很多了。 • .03舒适性有待提高 我当初买新风系统的时候,售货员对我说了一句话,现在想来应该是骗我的。她说:“开窗户会有风直吹,开新风系统就会好很多。” 现在想想,她可能是意识到了新风系统的换气效率低。效率低是因为风量小,风量小不就不会被直吹了嘛——她应该是把这个缺陷硬凹成优势了。 但给我的感觉是「舒适性差极了」! ↑新风管道 舒适性差,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①风!新风系统有出风口,站在出风口附近是能感觉到明显的风的。而且风量还不小,和电风扇开到最小档位差不多。但如果是开窗户的话,只要室外没风,即使站在窗边也是感觉不到风的。出风口吹风,夏天感觉无所谓甚至挺凉爽,但到了秋冬季节就是一种煎熬了。 ②噪音!这是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新风系统的噪音非常大!不是电风扇那种风声,而是电机在空洞的吊顶里面嗡嗡作响的声音,还伴随着吊顶带来的混响,声音巨大且刺耳。所以无论从“直吹”角度还是“噪音”角度,我都不敢在休息的时候开启新风系统。 • .04“热交换”能力不足 说到这里,我就要说一下我买新风系统的初衷了:当时我看到新风系统,感觉这是一个能代替窗户的产品—— 「开窗通风」最大的问题其实还不是污染,而是影响舒适性。夏天不敢开窗户,因为会让室内变热;冬天也不敢开,因为会让室内变冷。 新风系统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装置,叫“热交换系统”。它可以把室外的空气进行升温或降温后,再吹入室内。可惜,这一装置同样令我失望了。 宣传中神乎其神的热交换系统,实际上的热交换能力只有不到80%。比如室外0℃室内20℃,吹进来的风最高只有16℃,多数时候只有10℃左右。 换而言之,同样会对室内温度产生影响,而且影响还不小。 再加上前面说的「风」与「噪音」的问题,导致新风系统的舒适性丝毫不比开窗通风强多少。所以我家新风系统基本上都是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才会开一会儿,可是家里既然没人,为啥不开窗户呢? • .05相似功能产品太多 中央新风系统卖不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似功能的产品太多了。新风系统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三个,且各具特色: ①新风空调,近两年出现的主要竞争力。它是在空调的基础上增加了换气功能,同时还能利用空调的蒸发器对室外温度进行升降温。换气效果更好、调温效果更佳,同时还有不额外占用空间、售价低廉等优势。 ②新风机,可以看做是“中央新风系统”的迷你版。和空调一样的安装方式,不需要配合吊顶和装修。售价两三千元,差不多是新风系统的三分之一。换气效率却远高于新风系统,除了室内机占地比较大以外,几乎全面超越新风系统。 ③空气净化器,选择它的家庭用户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它不需要安装,售价最低几百元,...
散逸层-天有多高?就看大气层有多厚_80楼网赚论坛|80楼网创
生活百科

散逸层-天有多高?就看大气层有多厚_80楼网赚论坛|80楼网创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公众号(ID:kepubolan) 我们天天生活在大气层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大气层到底有多厚呢? 我们会在教科书上或者其他有关的文献上读到大气层的厚度约为1000千米左右,但是有的文献又会说大气层的厚度是2000到3000千米左右。那么孰是孰非呢?他们给出的厚度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 另外,我们在新闻里会听到,某某航天器距离地球表面200-300千米高,已经成功进入了太空,为什么仍然在大气层里的航天器却算是进入了太空?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大气层(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按照温度的变化规律,我们的大气层一共分为五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我们先来说说不同高度的大气层是如何测量的。由于测量不同高度的大气层,需要人类或者飞行器能达到相应的高度,因此测量不同高度的大气层和人类航空航天器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在18世纪发明热气球之前,通过爬山,科学家们发现大气的温度会随着高度的上升一直减小,于是有的科学家就根据高度和温度的关系计算出大气层高度的极限是30km,因为超过30km大气的温度就会低于绝对零度,是不符合物理定理的。爬山所能上升的高度十分有限,最高也不过几千米,因此在发明了热气球之后不久,就有科学家乘坐热气球去实际测量大气的温度,然后发现直到10km左右的高空大气的温度都是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10km以上的高空,氧气过于稀薄,气温也十分低,在当时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下,科学家已无法乘坐热气球前往更高的高度了。 科学家用热气球进行高度和温度的测量(图片来自维基百科–_19th_century) 到了20世纪初,探空气球的发明给科学家们的科研活动提供了新的可能。1902年,法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利用探空气球几乎同时发现,在超过10km的高空后不久,大气的温度并没有一直降低,反而会有上升,这就是平流层的发现。 平流层最高可达50km左右。20世纪初发明的探空气球都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高度。因此关于更高气层的研究一直无法进行。 探空气球会带着一系列的探测仪器升空,然后在一定高度气球爆炸后,探测仪器会随着降落伞降落(图片来自) 直到二战期间德国发明V2火箭之后,科学家们才在战后有机会继续借助基于V2火箭的高空火箭技术来研究平流层以上的中间层的大气的性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科学家们发现在中间层,大气层的温度又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此这一层是和平流层不同的大气层。 中间层的高度一直持续到80-90km左右散逸层,这个高度也就仅仅比V2火箭的最大飞行高度低一点,因此中间层后面的热层以及散逸层的发现都是航空火箭和人造卫星之后的事了。因此大气层的高度,或者说厚度其实是人类通过不同的航天器给出的测量数据来估算出来的。 总的来说根据不同高度温度的变化,科学家把大气层一共分为五层,包括对流层(0-10km左右),平流层(10-50km左右),中间层(50-85km左右),热层(80-800km左右),散逸层(800-2000或者3000km左右)。 温度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不同高度的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以及相关天文现象(图片来自) 一般飞机的巡航高度就在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交界处附近,温度比较低,但是如果再往高处飞的话,会进入平流层。由于平流层存在大量的臭氧,因此会吸收大量的紫外线辐射,温度就会逐渐升高而不是下降。另外,不同层面的分界并不是很明显,会受不同的经纬度的影响,因此给出的数值也是一个估计,不同文献上也可能会有一些差别,但是总体不会差很多。因此说地球大气层的厚度在1000-3000千米之间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地球的大气层外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我们并不会在到达某个高度之后突然进入太空,大气层的密度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少,最后变得非常低,但不会是零。例如在100km的高大气密度约为地面的200万分之一,在200km的高空上大气的密度就只有地面的百亿分之一了,超过300千米之后,大气的密度会低于地面密度的千亿分之一。在超过300千米的高空当然也能检测到大气层,只是密度非常低,甚至在10000千米的高空也是能检测到大气分子的,只是在那个高度大气分子和太阳风吹出的粒子已经融为一体很难区分了。 因为大气层的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我们的大气层的质量也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它绝大部分质量都位于很低的高空。根据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数据,我们大气层的总质量约为5.14×1018kg。这其中约有50%的大气位于5.6km以下的高空,约有90%的大气位于16km以下的高空,约有99.99997%的大气位于100km以下的高空。因此处于100km的高空以上以后,大气的密度大为减少,和太空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国际航空联合会给出的太空和内层大气空间的高度约为100km,这也就是著名的卡门线。任何超过卡门线的飞行器都可以认为是进入了太空,可以称之为航天器。在低于卡门线的高空进行活动的飞行器,称之为航空器。 总之散逸层,我们可以看到,大气层的厚度的确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其实和大多数的科学研究是一样的,要想取得大的研究成果,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然后才有可能最终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陈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END———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8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站 长 微 信:chuangyedemao